ABS(Antilock Brake System)的中文名为防抱死制动系统,也译为防锁死刹车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功能的汽车安全制控系统。因为ABS是在常规刹车装置基础上改进的,所以其既具有普通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锁死,使轿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保证轿车的制动方向稳定,防止侧滑或跑偏。
目录
工作原理
发展历史
工作原理
ABS可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由于机械式无论是精度还是实际效果都比不上电子的,所以目前轿车上的ABS大多都是电子式的。所以今天就详细说一下电子式的防抱死制动系统。
电子式防抱死制动系统由车上的液压制动系统、车轮转速传感器、电子制空器和电磁调节器等部件组成。其工作原理简单的来说就是由轮速感应器监测车轮的转速,监测信号汇集到电子控制器内分析。一旦监测到车轮快要抱死时,电子控制器会发出指令给电磁调节器,由它控制油压分配阀调节各个车轮的制动分泵,以"一放一收"的点放形式来控制刹车摩擦片,解除车轮的抱死现象。用点放形式来制动,既可急剧降低轮速,又可保持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从而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
发展历史
若说ABS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有上百年了,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8年英国工程师J.E.Francis提出了“铁路车辆车轮防抱死滑动控制器”的理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始终无法实用化。再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多位设计师先后设计实验了“刹车力控制器”、“液压刹车安全装置”、“车轮抱死防止器”等,都均未成功,直到1964年德国博世公司(1936年博世公司就开始进行对ABS的研发)通过近30年的努力得出了“通过电子装置控制来防止车轮抱死是可行的”结论,也是这一年“ABS”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1966年世界上第一具ABS原型机出现,向世人证明“缩短刹车距离”并非不可能,但是由于投入资金过大,所以在初期ABS的应用仅限于火车或航空器。进入70年代后期数字式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为ABS向实用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许多公司相继研制成功了形式多样的ABS,有的公司对其进行了结构简化和系统优化,推出了经济型的ABS装置,有的企业还推出了适用于轻型火车和客货两用汽车的后轮ABS或四轮ABS系统,这些都为ABS的迅速普及创造了条件。ABS系统被认为是汽车上采用安全带以来在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
ABS的研制已经到了一定高度,现在对ABS的研制已经进入到了ESP(Electronic Stabilty Program,行车动态稳定系统)为主的阶段,在未来车主只要专注于行车就行,各种突发状况均可让计算机来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