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售的报价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偏高,有的地方偏低,因此就有不少消费者选择了异地购车。异地购车有时确实能为购车者节省资金,但有时也存在着虚假宣传、隐瞒消费项目等诸多风险,对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谨防异地购车中的“三大猫腻”。
低价作幌高价售车。
消费者王先生想买某款中级轿车,在网上看到外地某个经销商的销售价格比本地报价低两万元。他通过电话确认后,决定前去买车。但当他抵达之后,却被告知此款车型已售完,随后销售人员极力向他推荐另外一款高价位车型,而这款高价位车已远远超出预算。王先生这才知道,所谓的“低价车”只是个幌子。经销商的真正目的是吸引外地消费者,卖出库存的车辆。所以,消费者在网上看到低价车辆后,不要轻易的相信,在决定去异地之前,最好核实好信息的真实性。
“低价车”其实是“问题车”。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特价车广告,其实,正规汽车制造商对4S经销商在价格上控制得十分严格,那些推出低于正常价位的特价车,往往暗藏许多“猫腻”,例如调换汽车配件,销售事故翻新车、试驾车或工程车等,还有些特价车为了降低成本,还对车型的装备做了简化,如果消费者发现了,商家则宣称对汽车性能没有影响。
“低价车”藏有附加条件。
济南市民李某同样被外地的低价车吸引,但当他赶到外地销售处后,却被告知买车后必须加高档装潢,否则就不能优惠。李某按照对方的规定算了笔账,发现所谓的优惠价其实并不比自己在本地购车便宜多少。最后,他也只好无功而返,白花了一笔路费和食宿费。
消费者在看到“异地低价车”的广告时,最好进行详细确认,明确车辆数量、质量和低价原因,或者先请售车地的朋友帮助进行现场确认后,才到外地购车。如果发生看中的车辆已经被售出的事情,也不要因为买车计划落空而轻易出手购买计划外的车辆。在决定购买二手车前,最好制定出明确的购车预算,严格按照预算进行,防止因买车而超出自己的预算,造成额外的负担。